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发展的“杭州动力”
发布日期: 2008- 08- 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管办

市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解读之六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发展的“杭州动力”

《杭州日报》 (2008-08-01

    2008年初,一条新闻传遍杭城内外,一时传为美谈: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胡军,接过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手递上的一串钥匙。那一天,一共有20户像胡军这样有残疾的低收入家庭领到了廉租房钥匙。——这是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杭州特色住房保障体系过程中的一个镜头;

    2005年8月1日的晚上,远在北京的作家余华给杭州市文联主席陈一辉打了个电话:“我决定了,来杭州定居。”三年来,余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杭州住上一阵子。在家乡安静地写作,黄昏时牵着妻儿的手在钱塘江畔散步,——余华“回家”,这是我市积极探索特殊人才引进制度过程中迈出的漂亮一步;

    2008年7月1日上午,全市共547名代办员走上代办岗位,001号代办项目正式启动。短短半个月时间,市本级代办员已与业主签订代办协议128个,完成代办项目2个,上门服务138批355人次,与审批部门开展沟通交流341次,举行代办业务协调会137次,解决疑难问题69项。杭州推行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是我市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一个生动的缩影。

    ——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也太多太多。

    解读杭州“创新体制机制”,可以先解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范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中,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体制改革。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的目标要有创新的体制。没有体制的改革,很多创新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纵观杭州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同样是改革,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创新,这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本。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杭州市委、市政府直面“三大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因地制宜学先进,反骄破满找差距,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征程上不断探索、勇敢前行,开创出一条又一条令世人瞩目、让百姓幸福的新体制、新机制,而这一切,也必将引领杭州走向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美好明天。

    解读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之“创新体制机制”,解密快速发展的“杭州动力”创业创新体系

    关键词:发展、活力

    建立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体制,是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报告原音:要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健全鼓励引导“和谐创业”特别是知识分子、文化人、大学生创业的体制;加快建设“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强市”;建立有利于集约节约发展的体制。

    社会管理体制

    关键词:改善民生

    建立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

    报告原音:要健全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决策、反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形成破解“七难问题”的长效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

    关键词:科学高效

    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提升优化发展软环境的根本保证——

    报告原音:要针对投资者反映的相关问题,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健全完善行政审批、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在行业自律、社会服务、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总结推广杭州高新区、钱江新城等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创新“一主三副六组团”特别是20座新城建设管理体制。

    专家解读——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杭州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一直记得王国平书记讲过的一句话,他说,引进文化名人,既可以是‘永久牌’的,也可以是‘飞鸽牌’的,只要能有一定的时间为杭州作贡献。——你看,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创新体制,就是更好地配置资源。而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参加了全委会考察活动,听取了王国平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后,市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副院长曹增节心里很不平静,曹增节说,这些年来,杭州发展很快,身为杭州市民和杭州建设的参与者,他的心里涌动着由衷的幸福感。

    “‘体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配置资源’”,曹增节说,创新体制就是更好地配置资源。人力资源是重要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杭州用一系列如“特殊人才引进”等政策将这份重要资源配置得很到位。“这些年来,杭州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作出的探索、成就有目共睹,比如,十大创意园区的建设,对文化人和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住房保障体系,最近在搞的中小企业融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信访联络员等等。我们学习迪拜,学什么呢?我认为,迪拜的创新精神就值得我们学!”

    百姓视角——

    核心优势有凤来仪,

    杭州滋养“创”脉复兴

   “我们选择了杭州,因为这里有国内最好的创意产业发展资源,我们的工作室也陆续搬到了杭州,当然,还有我们整个团队。现在,我们工作生活都在这个城市。”这是2007年5月,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的签售现场,著名本土漫画人、“SUMMER”团队的创建者姚非拉告诉记者的。

    姚非拉是最负盛名的漫画人之一,他的团队也是最负盛名的漫画团队。每到一个城市,姚非拉和他的“SUMMER”总能受到漫迷的追逐和热捧。然而,并非是浙江人的姚非拉为什么将自己的创意工作室选在了杭州滨江?其中的原因姚非拉自己已经说过了,他的心声代表了一群选择杭州创业的漫画人的心声。

   透视“姚非拉现象”,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杭州市委、市政府在谋划“3+1”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依靠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将文化创意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漫画人,这就是核心优势引领下的“有凤来仪”。

    姚非拉说:“创新体制机制体现在发展文创产业方面,给我们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发展的“杭州动力”
发布时间:2008-08-01 00:00
信息来源:市审管办 浏览量:

市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解读之六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发展的“杭州动力”

《杭州日报》 (2008-08-01

    2008年初,一条新闻传遍杭城内外,一时传为美谈: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胡军,接过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手递上的一串钥匙。那一天,一共有20户像胡军这样有残疾的低收入家庭领到了廉租房钥匙。——这是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杭州特色住房保障体系过程中的一个镜头;

    2005年8月1日的晚上,远在北京的作家余华给杭州市文联主席陈一辉打了个电话:“我决定了,来杭州定居。”三年来,余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杭州住上一阵子。在家乡安静地写作,黄昏时牵着妻儿的手在钱塘江畔散步,——余华“回家”,这是我市积极探索特殊人才引进制度过程中迈出的漂亮一步;

    2008年7月1日上午,全市共547名代办员走上代办岗位,001号代办项目正式启动。短短半个月时间,市本级代办员已与业主签订代办协议128个,完成代办项目2个,上门服务138批355人次,与审批部门开展沟通交流341次,举行代办业务协调会137次,解决疑难问题69项。杭州推行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是我市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一个生动的缩影。

    ——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也太多太多。

    解读杭州“创新体制机制”,可以先解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范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中,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体制改革。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的目标要有创新的体制。没有体制的改革,很多创新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纵观杭州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同样是改革,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创新,这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本。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杭州市委、市政府直面“三大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因地制宜学先进,反骄破满找差距,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征程上不断探索、勇敢前行,开创出一条又一条令世人瞩目、让百姓幸福的新体制、新机制,而这一切,也必将引领杭州走向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美好明天。

    解读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之“创新体制机制”,解密快速发展的“杭州动力”创业创新体系

    关键词:发展、活力

    建立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体制,是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报告原音:要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健全鼓励引导“和谐创业”特别是知识分子、文化人、大学生创业的体制;加快建设“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强市”;建立有利于集约节约发展的体制。

    社会管理体制

    关键词:改善民生

    建立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

    报告原音:要健全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决策、反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形成破解“七难问题”的长效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

    关键词:科学高效

    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提升优化发展软环境的根本保证——

    报告原音:要针对投资者反映的相关问题,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健全完善行政审批、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在行业自律、社会服务、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总结推广杭州高新区、钱江新城等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创新“一主三副六组团”特别是20座新城建设管理体制。

    专家解读——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杭州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一直记得王国平书记讲过的一句话,他说,引进文化名人,既可以是‘永久牌’的,也可以是‘飞鸽牌’的,只要能有一定的时间为杭州作贡献。——你看,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创新体制,就是更好地配置资源。而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参加了全委会考察活动,听取了王国平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后,市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副院长曹增节心里很不平静,曹增节说,这些年来,杭州发展很快,身为杭州市民和杭州建设的参与者,他的心里涌动着由衷的幸福感。

    “‘体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配置资源’”,曹增节说,创新体制就是更好地配置资源。人力资源是重要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杭州用一系列如“特殊人才引进”等政策将这份重要资源配置得很到位。“这些年来,杭州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作出的探索、成就有目共睹,比如,十大创意园区的建设,对文化人和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住房保障体系,最近在搞的中小企业融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信访联络员等等。我们学习迪拜,学什么呢?我认为,迪拜的创新精神就值得我们学!”

    百姓视角——

    核心优势有凤来仪,

    杭州滋养“创”脉复兴

   “我们选择了杭州,因为这里有国内最好的创意产业发展资源,我们的工作室也陆续搬到了杭州,当然,还有我们整个团队。现在,我们工作生活都在这个城市。”这是2007年5月,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的签售现场,著名本土漫画人、“SUMMER”团队的创建者姚非拉告诉记者的。

    姚非拉是最负盛名的漫画人之一,他的团队也是最负盛名的漫画团队。每到一个城市,姚非拉和他的“SUMMER”总能受到漫迷的追逐和热捧。然而,并非是浙江人的姚非拉为什么将自己的创意工作室选在了杭州滨江?其中的原因姚非拉自己已经说过了,他的心声代表了一群选择杭州创业的漫画人的心声。

   透视“姚非拉现象”,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杭州市委、市政府在谋划“3+1”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依靠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将文化创意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漫画人,这就是核心优势引领下的“有凤来仪”。

    姚非拉说:“创新体制机制体现在发展文创产业方面,给我们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