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区:全省首创“四室一窗”平台 构建“增值式”涉企全周期兜底服务体系
发布日期: 2023- 12- 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管办

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加快推进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升级,针对涉企“多头交叉”“权责不清”“疑难杂症”“历史遗留”四大难题,容易出现反复跑、多头问、协商难,部门推诿扯皮等现象,富阳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资源整合、闭环处置、靶向服务,搭建全省首个“四室一窗”平台(启航工作室、税务“小章工作室”助企服务站、投资项目全过程服务工作室、不动产登记服务工作室和“跑一次没办成”兜底窗口),为提供准入准营、投资建设、涉税服务、财产登记等全生命周期“兜底办”服务,推动为企服务由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有效提升涉企服务效率。自2022年8月“四室一窗”兜底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协调解决疑难问题171件,企业诉求问题解决率达92.93%。

一、打破分割,系统推进,要素集成更多更优

(一)整合资源,搭建兜底平台。成立以常务副区长为组长,审管办、发改、市场监管局等23个部门为成员的“兜底办”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兜底决策, 依托36名窗口负责人和审管办中层干部,建立“兜底办”专员队伍,搭建“四室一窗”兜底服务平台,通过固定协调场地,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构建涉企疑难问题“登记受理—按职交办—研判协调—过程督办—闭环处理—长效运行”的全过程涉企全周期兜底服务体系。

(二)规范流程,畅通兜底渠道。线下在政务大厅设置“兜底办”专窗,公布专窗工作职责、服务内容和运行流程,现场受理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分类限时办结。线上依托“浙里办”富阳政务大厅,开设“在线兜底”窗口,落实35名窗口工作人员3分钟内响应企业群众诉求,打造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兜底办”服务渠道,截至目前,累计接收企业咨询25401件次。

(三)制度保障,提高协调效率。建立首席代表负责制、疑难问题会审制、重点事项代办制等五项机制,保障“四室一窗”兜底平台高效运作。如针对区内规划覆盖但用地性质不符合的技改项目,由“投资项目全过程服务工作室”牵头,通过疑难问题会审,形成解决方案,针对5个街道、富春湾新城、新登城区、场口城区等建成区范围内项目,出具联审联批中心专题会议纪要报区政府“一事一议”通过后审批;建成区范围外项目,凭联审联批中心专题会议纪要直接办理,加速项目落地。截至目前,累计协调解决三重实业、通达互联等技改项目70个,新增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

二、排查起底,逐一破难,问题处置更细更实

(一)三维收集,全量汇聚。针对企业诉求当面“不愿提、不敢提”问题,一是依托“浙里办”富阳政务大厅“在线兜底”窗口,“背靠背”收集问题,二是线下依托“兜底办”专窗,由审管办中层干部“面对面”登记问题,三是定期以“企业恳谈会、进园入企、短信邀评”等方式,“点对点”采集问题,统一由政务大厅“兜底办”窗口统一汇总。截至目前,共线上线下收集企业反映问题133件。

(二)四级分类,精准办理。针对已收集的企业问题,分为“简易、一般、复杂、重大”四种类型,实行简易问题现场交办、当场解决,并录入“政务知识库”;一般问题由相关“工作室”牵头协调,并以工作提示单、协调备忘录等形式固化协调成果,便于后续同类问题标准化处置;复杂问题由区审管办牵头,相关部门会办,并联合出具会议纪要;重大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后报区政府“一事一议”决策,确保企业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结果”。截至目前,共针对外立面装修、个体户继承等5类一般问题形成协调成果,解决安华贸易办公楼交易登记等复杂问题27个,富阳日用杂品公司烟花爆竹仓库改扩建等重大问题15个。

(三)三色亮灯,闭环销号。针对四类问题进行“红黄绿”三色亮灯管理,按照简易问题当场办结、一般问题3个工作日出具协调结果、复杂问题5个工作日纪要提交、重大问题15个工作日“一事一议”的要求,由“兜底办”窗口全过程跟踪督办,对到期前1个工作日未完成办理的问题亮黄灯催办,对到期未完成办理的问题亮红灯督办,对已完成的问题亮绿灯销号,对确实无法办理的问题,一次性明确告知企业,并提出合理性建议,形成管理闭环。截至目前,企业反映问题均完成闭环销号,共为企提供合理建议13条。

三、需求导向,主动靠前,靶向服务更快更准

(一)线上会审集中指导。自主开发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系统,上线“项目联合预审”模块,实现疑难问题在线预审、限时反馈,以数据跑代替企业跑。如针对海斯特美科斯叉车改扩建厂房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覆盖、但用地性质不符导致难以落地的问题,经多部门线上会审后,按照工业新制造业审批标准出具会议纪要报区政府“一事一议”决策后准予办理,该项目前期审查从平均15个工作日提速至3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共线上会审投资项目70个,压缩企业办事时长80%。

(二)联合踏勘现场解难。围绕“无事不扰”目标,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必须现场踏勘才能确认的项目,由牵头工作室召集多部门一次性联合踏勘,当场出具意见,实现“最多勘一次”。如针对鹿山街道蒋家村村级留用地开发项目申请竣工验收,实行规划竣工核实、土地复合验收确认和不动产登记权籍调查“三合一”。截至目前,各工作室累计开展联合踏勘1420次,减少政府单位“扰企”2840次。

(三)“多评合一”集成减负。针对项目审批法定涉审中介环节较多、文本制作成本高问题,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评审,实行“一次委托、一次编制、一次评审、一次批复”的“多评合一”评估评审工作模式。如推进水土保持、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涉审中介文本“三合一”编制;开展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合理性、生态红线穿越、基本农田占用和用地规模“四合一”论证,同步实施方案文本电子审查。截至目前,“多评合一”已覆盖富阳永安抽水蓄能站等项目11个,开展方案文本电子评审项目514个,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1300万元。





(富阳区审管办供稿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富阳区:全省首创“四室一窗”平台 构建“增值式”涉企全周期兜底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23-12-05 16:35
信息来源:市审管办 浏览量:

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加快推进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升级,针对涉企“多头交叉”“权责不清”“疑难杂症”“历史遗留”四大难题,容易出现反复跑、多头问、协商难,部门推诿扯皮等现象,富阳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资源整合、闭环处置、靶向服务,搭建全省首个“四室一窗”平台(启航工作室、税务“小章工作室”助企服务站、投资项目全过程服务工作室、不动产登记服务工作室和“跑一次没办成”兜底窗口),为提供准入准营、投资建设、涉税服务、财产登记等全生命周期“兜底办”服务,推动为企服务由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有效提升涉企服务效率。自2022年8月“四室一窗”兜底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协调解决疑难问题171件,企业诉求问题解决率达92.93%。

一、打破分割,系统推进,要素集成更多更优

(一)整合资源,搭建兜底平台。成立以常务副区长为组长,审管办、发改、市场监管局等23个部门为成员的“兜底办”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兜底决策, 依托36名窗口负责人和审管办中层干部,建立“兜底办”专员队伍,搭建“四室一窗”兜底服务平台,通过固定协调场地,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构建涉企疑难问题“登记受理—按职交办—研判协调—过程督办—闭环处理—长效运行”的全过程涉企全周期兜底服务体系。

(二)规范流程,畅通兜底渠道。线下在政务大厅设置“兜底办”专窗,公布专窗工作职责、服务内容和运行流程,现场受理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分类限时办结。线上依托“浙里办”富阳政务大厅,开设“在线兜底”窗口,落实35名窗口工作人员3分钟内响应企业群众诉求,打造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兜底办”服务渠道,截至目前,累计接收企业咨询25401件次。

(三)制度保障,提高协调效率。建立首席代表负责制、疑难问题会审制、重点事项代办制等五项机制,保障“四室一窗”兜底平台高效运作。如针对区内规划覆盖但用地性质不符合的技改项目,由“投资项目全过程服务工作室”牵头,通过疑难问题会审,形成解决方案,针对5个街道、富春湾新城、新登城区、场口城区等建成区范围内项目,出具联审联批中心专题会议纪要报区政府“一事一议”通过后审批;建成区范围外项目,凭联审联批中心专题会议纪要直接办理,加速项目落地。截至目前,累计协调解决三重实业、通达互联等技改项目70个,新增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

二、排查起底,逐一破难,问题处置更细更实

(一)三维收集,全量汇聚。针对企业诉求当面“不愿提、不敢提”问题,一是依托“浙里办”富阳政务大厅“在线兜底”窗口,“背靠背”收集问题,二是线下依托“兜底办”专窗,由审管办中层干部“面对面”登记问题,三是定期以“企业恳谈会、进园入企、短信邀评”等方式,“点对点”采集问题,统一由政务大厅“兜底办”窗口统一汇总。截至目前,共线上线下收集企业反映问题133件。

(二)四级分类,精准办理。针对已收集的企业问题,分为“简易、一般、复杂、重大”四种类型,实行简易问题现场交办、当场解决,并录入“政务知识库”;一般问题由相关“工作室”牵头协调,并以工作提示单、协调备忘录等形式固化协调成果,便于后续同类问题标准化处置;复杂问题由区审管办牵头,相关部门会办,并联合出具会议纪要;重大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后报区政府“一事一议”决策,确保企业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结果”。截至目前,共针对外立面装修、个体户继承等5类一般问题形成协调成果,解决安华贸易办公楼交易登记等复杂问题27个,富阳日用杂品公司烟花爆竹仓库改扩建等重大问题15个。

(三)三色亮灯,闭环销号。针对四类问题进行“红黄绿”三色亮灯管理,按照简易问题当场办结、一般问题3个工作日出具协调结果、复杂问题5个工作日纪要提交、重大问题15个工作日“一事一议”的要求,由“兜底办”窗口全过程跟踪督办,对到期前1个工作日未完成办理的问题亮黄灯催办,对到期未完成办理的问题亮红灯督办,对已完成的问题亮绿灯销号,对确实无法办理的问题,一次性明确告知企业,并提出合理性建议,形成管理闭环。截至目前,企业反映问题均完成闭环销号,共为企提供合理建议13条。

三、需求导向,主动靠前,靶向服务更快更准

(一)线上会审集中指导。自主开发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系统,上线“项目联合预审”模块,实现疑难问题在线预审、限时反馈,以数据跑代替企业跑。如针对海斯特美科斯叉车改扩建厂房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覆盖、但用地性质不符导致难以落地的问题,经多部门线上会审后,按照工业新制造业审批标准出具会议纪要报区政府“一事一议”决策后准予办理,该项目前期审查从平均15个工作日提速至3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共线上会审投资项目70个,压缩企业办事时长80%。

(二)联合踏勘现场解难。围绕“无事不扰”目标,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必须现场踏勘才能确认的项目,由牵头工作室召集多部门一次性联合踏勘,当场出具意见,实现“最多勘一次”。如针对鹿山街道蒋家村村级留用地开发项目申请竣工验收,实行规划竣工核实、土地复合验收确认和不动产登记权籍调查“三合一”。截至目前,各工作室累计开展联合踏勘1420次,减少政府单位“扰企”2840次。

(三)“多评合一”集成减负。针对项目审批法定涉审中介环节较多、文本制作成本高问题,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评审,实行“一次委托、一次编制、一次评审、一次批复”的“多评合一”评估评审工作模式。如推进水土保持、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涉审中介文本“三合一”编制;开展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合理性、生态红线穿越、基本农田占用和用地规模“四合一”论证,同步实施方案文本电子审查。截至目前,“多评合一”已覆盖富阳永安抽水蓄能站等项目11个,开展方案文本电子评审项目514个,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1300万元。





(富阳区审管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