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解读----摘自《清风窗》
发布日期: 2012- 09- 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管办
  我们的党为什么在执政后尤其在长期执政后会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危险?很多研究都是从我党自身找原因,如存在着骄傲自满情绪、忘掉了艰苦奋斗作风,发生了贪污腐败,权力缺少监督,等等。这些都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找到了自身的关键。但是,很少有人反过来思考,即共产党在执政后尤其在长期执政后,也会产生“群众脱离执政党”的现象。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正确认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重要性,也难有正确思路与对策认识和解决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能量逐渐减弱
  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动员力量,在于我们对美好共产主义前景的描述和许下的诺言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憧憬,从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今日的建设虽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与共产主义的理想尚有距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原来我们认为共产主义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建立起来,并以此来鼓舞动员人民群众。现在我们认识到要建成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时期,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许就要上百年。因而今日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动员群众的号召力大为下降,我党以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能量在逐渐减弱,一部分群众也由此失去跟随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热情与干劲。
  二、对共产党高度认同的群众已自然更替
  正如著名党建专家王长江教授所言:“一个政党在连续执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就会发现,它所面临的是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我党执政已60多年,与共产党一道参加革命和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对共产党执政高度认同,自觉维护党的利益与形象,甚至受过不公正待遇或错误处理却对党无怨无悔的人群已自然更替了,包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艰难岁月的人多数也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社会主流的群众已是“70后”、“80后”、“90后”。这些群众缺少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经历与感情,不会自发产生对共产党执政的高度认同。
  三、领袖魅力正逐步递减
  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党出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具有崇高威望和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他们是广大人民群众敬仰的民族英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认同的重要资源。随着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的去世和大批老干部退出历史舞台,曾经是我党执政的重要资源——领袖魅力,正在逐步递减。而且,领袖魅力不具备再生性。虽然依靠领袖魅力的执政形式是不可能持久的,但是,一个执政党的领袖和干部没有魅力则难以有公信度,难以有对群众的吸引力。
  随着我党领袖和领导干部的“专家型”、“平民化”,党的领袖和领导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如何使党的领袖魅力转化成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就成为新的历史课题。
  四、党处于群众利益诉求的第一线
  我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国家管理职能,承担领导社会经济发展、解决民生、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职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相对落后的矛盾,人民群众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意识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不适应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而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难免出现能力不适应或失误乃至错误,执政党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群众利益诉求甚至发泄不满的对象。
  各国执政党都会面临群众利益诉求甚至发泄不满,但在我国的情况更特殊。一是国情复杂,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党和政府工作中成绩再大,用十几亿人一除就显得很小;缺点和失误再小,用十几亿人一乘就显得很大。二是共产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群众对党的要求和希望值很高。三是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一党执政,多个民主党派参政,且在国家权力运作时基本上实行的是党政一体化,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都被纳入党政机关序列,日益官僚化,使与自己天然联系的群众减少。这样就使党不可避免地处在群众利益诉求甚至发泄不满的风口浪尖上而难有回旋余地,一旦某些利益诉求难以实现,这些群众就会与党拉大距离。
  五、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
  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出现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如: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社会组织、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党的传统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群众对党的权威认同度分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潮流对我国的影响加大,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进一步增强,对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也在起变化。尤其是网络化时代的网民舆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杀伤力,而在处理有关事件时,有的“主流媒体”的僵化、刻板、生硬、单一和迟滞的缺点,致使相当多的群众失去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度。
  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我党由革命党转化成执政党,尤其是长期一党执政的执政党,党与群众的关系已经发生并还在深刻变化之中。由于我党是执政党,哪怕我党的工作十全十美,也会发生“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很难再复制了。群众对党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已逐渐为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所取代,对今天党领导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再感恩戴德地歌颂,而认为这是执政党和现代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不认为是党和政府养活了人民、赐福群众,而是人民群众作为劳动者和纳税人养活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因为此,人民群众有权利来监督批评党和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和群众关系发生的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我们党要顺应这种变化,构建现代的新型党群关系。
  看不到如此深刻的党群关系变化,看不到由革命党转化成执政党后必然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必然会受到群众的监督与批评,希望每一项工作都会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每一项成就都会受到群众的无限感激,这是完全不现实的。我们党的心态要进行调整,即不再是在人民群众的感恩之中而是在监督批评之中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好各项工作的评价检验标准是人民的满意度。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是有进步意义的,超出程度与范围,要么是党失去群众基础而瓦解,要么是群众与党走向分离对抗之路,这两点都是我们不愿看到和不希望产生的。
  如何解决”群众脱离执政党”?
  首要的是解决执政党脱离群众问题。这方面我们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此问题研究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都是清晰的,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却很少有人研究,甚至将此归结到执政党脱离群众问题之中。
  “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不仅产生在由革命党转化成执政党的中国,在实行两党制、多党制的其他国家,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在中国认识和解决“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可能还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有正确的思路与方法。
  正确的思路与方法的切入点在于:中国共产党要以现代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给执政方式定位,执政行为要由领导者向服务者转变,真正以人民公仆的身份来施政,以人民公仆的身份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批评,实行由上而下的统治型、施恩型的执政方式向扁平化、亲民化、服务化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这样的思路与方法才真正体现了“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解读----摘自《清风窗》
发布时间:2012-09-18 13:09
信息来源:市审管办 浏览量:
  我们的党为什么在执政后尤其在长期执政后会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危险?很多研究都是从我党自身找原因,如存在着骄傲自满情绪、忘掉了艰苦奋斗作风,发生了贪污腐败,权力缺少监督,等等。这些都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找到了自身的关键。但是,很少有人反过来思考,即共产党在执政后尤其在长期执政后,也会产生“群众脱离执政党”的现象。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正确认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重要性,也难有正确思路与对策认识和解决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能量逐渐减弱
  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动员力量,在于我们对美好共产主义前景的描述和许下的诺言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憧憬,从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今日的建设虽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与共产主义的理想尚有距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原来我们认为共产主义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建立起来,并以此来鼓舞动员人民群众。现在我们认识到要建成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时期,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许就要上百年。因而今日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动员群众的号召力大为下降,我党以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能量在逐渐减弱,一部分群众也由此失去跟随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热情与干劲。
  二、对共产党高度认同的群众已自然更替
  正如著名党建专家王长江教授所言:“一个政党在连续执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就会发现,它所面临的是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我党执政已60多年,与共产党一道参加革命和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对共产党执政高度认同,自觉维护党的利益与形象,甚至受过不公正待遇或错误处理却对党无怨无悔的人群已自然更替了,包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艰难岁月的人多数也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社会主流的群众已是“70后”、“80后”、“90后”。这些群众缺少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经历与感情,不会自发产生对共产党执政的高度认同。
  三、领袖魅力正逐步递减
  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党出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具有崇高威望和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他们是广大人民群众敬仰的民族英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认同的重要资源。随着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的去世和大批老干部退出历史舞台,曾经是我党执政的重要资源——领袖魅力,正在逐步递减。而且,领袖魅力不具备再生性。虽然依靠领袖魅力的执政形式是不可能持久的,但是,一个执政党的领袖和干部没有魅力则难以有公信度,难以有对群众的吸引力。
  随着我党领袖和领导干部的“专家型”、“平民化”,党的领袖和领导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如何使党的领袖魅力转化成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就成为新的历史课题。
  四、党处于群众利益诉求的第一线
  我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国家管理职能,承担领导社会经济发展、解决民生、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职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相对落后的矛盾,人民群众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意识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不适应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而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难免出现能力不适应或失误乃至错误,执政党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群众利益诉求甚至发泄不满的对象。
  各国执政党都会面临群众利益诉求甚至发泄不满,但在我国的情况更特殊。一是国情复杂,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党和政府工作中成绩再大,用十几亿人一除就显得很小;缺点和失误再小,用十几亿人一乘就显得很大。二是共产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群众对党的要求和希望值很高。三是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一党执政,多个民主党派参政,且在国家权力运作时基本上实行的是党政一体化,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都被纳入党政机关序列,日益官僚化,使与自己天然联系的群众减少。这样就使党不可避免地处在群众利益诉求甚至发泄不满的风口浪尖上而难有回旋余地,一旦某些利益诉求难以实现,这些群众就会与党拉大距离。
  五、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
  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出现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如: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社会组织、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党的传统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群众对党的权威认同度分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潮流对我国的影响加大,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进一步增强,对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也在起变化。尤其是网络化时代的网民舆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杀伤力,而在处理有关事件时,有的“主流媒体”的僵化、刻板、生硬、单一和迟滞的缺点,致使相当多的群众失去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度。
  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我党由革命党转化成执政党,尤其是长期一党执政的执政党,党与群众的关系已经发生并还在深刻变化之中。由于我党是执政党,哪怕我党的工作十全十美,也会发生“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很难再复制了。群众对党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已逐渐为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所取代,对今天党领导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再感恩戴德地歌颂,而认为这是执政党和现代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不认为是党和政府养活了人民、赐福群众,而是人民群众作为劳动者和纳税人养活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因为此,人民群众有权利来监督批评党和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和群众关系发生的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我们党要顺应这种变化,构建现代的新型党群关系。
  看不到如此深刻的党群关系变化,看不到由革命党转化成执政党后必然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必然会受到群众的监督与批评,希望每一项工作都会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每一项成就都会受到群众的无限感激,这是完全不现实的。我们党的心态要进行调整,即不再是在人民群众的感恩之中而是在监督批评之中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好各项工作的评价检验标准是人民的满意度。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是有进步意义的,超出程度与范围,要么是党失去群众基础而瓦解,要么是群众与党走向分离对抗之路,这两点都是我们不愿看到和不希望产生的。
  如何解决”群众脱离执政党”?
  首要的是解决执政党脱离群众问题。这方面我们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此问题研究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都是清晰的,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却很少有人研究,甚至将此归结到执政党脱离群众问题之中。
  “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不仅产生在由革命党转化成执政党的中国,在实行两党制、多党制的其他国家,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在中国认识和解决“群众脱离执政党”现象,可能还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有正确的思路与方法。
  正确的思路与方法的切入点在于:中国共产党要以现代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给执政方式定位,执政行为要由领导者向服务者转变,真正以人民公仆的身份来施政,以人民公仆的身份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批评,实行由上而下的统治型、施恩型的执政方式向扁平化、亲民化、服务化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这样的思路与方法才真正体现了“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