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将持续弱增长态势
发布日期: 2016- 06- 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管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转折点,世界经济步入深度调整和转型发展期,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交织,新旧动力转换难以无缝接续,经济步入弱复苏小周期。长期看,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五轮长周期的下行阶段,在人口、技术创新和宏观政策等深层因素制约下,供需两侧都受到明显抑制,将在较长时期呈现弱增长态势,总体风险偏于下行。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是第五轮周期从上升阶段(1990—2008年)到下行阶段的转折点,世界经济从危机前近6%的中高速增长转向衰退、萧条和曲折复苏。未来5~10年,人口加速老龄化、通用技术创新难有新突破以及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空间大幅收窄等因素将继续抑制消费、投资和供给,加之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结构性挑战、国际贸易仍将疲软,世界经济预计持续呈现弱增长态势,再次进入上行周期尚需时日。传统动力弱化,新动力尚在培育中,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过渡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世界经济在短中期都将呈现弱复苏态势。

    传统动力弱化。从供给面看,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减弱。信息技术扩散的边际效应递减,通用技术创新未有实质性突破。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廉价劳动力空缺未能有效填补。全球直接投资规模大幅缩减,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绿地投资显著萎缩。全球化逐渐陷入低潮,多哈回合谈判历经15年仅在个别点上取得一些进展,未来在重大问题上很难有所突破。区域贸易协定如雨后春笋,但合作机制和贸易规则的区域化、碎片化会导致其在全球层面上相互冲突、彼此牵制,难以对全球贸易带来有力促进。

    从需求面看,强力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传统大三角关系趋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效应减弱,2002~2008年美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货物进口额增长3.5个百分点,而2011~2014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带动货物进口额增长1.8个百分点;与之相应,中国出口额持续下降,2015年萎缩2.9%。东亚生产网络外需疲软及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导致全球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速大幅放缓,而页岩气革命等大宗商品价格高峰期的新增投资逐渐形成产能,大宗商品供求关系转为宽松,全球原油供需差额由2010年的-40万桶/日迅速回升至2015年的195万桶/日,价格大幅回落,对出口国经济增长形成明显制约。随着大三角关系趋弱,危机前全球贸易量增幅显著高于全球经济增幅的态势发生逆转,2012~2015年全球贸易量年均增长3.1%,低于全球经济年均增幅3.3%。未来看,这一外部需求关系变化仍将持续,一方面给主要制成品和资源产品出口国带来经济带来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对美欧等主要制成品进口国经济带来冲击,这种负反馈效应将弱化世界经济复苏力度。根据IMF预测,2016~2021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量年均增速仅为3.62%,远低于2002~20077.6%的年均增速,低迷的国际贸易反映出全球需求乏力,预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很快。

    新动力尚在培育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逐渐意识到世界经济面临长期维持低增长的平庸时代的威胁(IMF,加快推进结构性调整,培育经济增长内生新动力。美国通过私人部门持续去杠杆、重振制造业、促进出口等加快调整过度依赖消费和负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发展方式。欧元区通过降低政府负债水平、金融监管一体化建设、容克投资计划等,努力解决高福利社会带来的创新不足、劳动力市场僵化、基础设施陈旧、欧元区经货联盟缺陷等结构性问题。日本安倍政府提出涵盖劳动力市场、放松管制、企业部门、贸易、金融部门、工资政策等广泛内容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旨在激发市场活力,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实现振兴。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制定规划和战略着力解决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业结构单一等结构性问题,如印度莫迪新政2014年)、沙特阿拉伯沙特视野2030”2016年)等。中国也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长期看,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并推动形成更平衡、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全球新供需格局,是支撑全球经济实现长期强劲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出路。但新动力培育尚需时日,在新旧动力转换接续期间,财政紧缩、去杠杆、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适度放缓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等结构性改革举措将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拉低全球经济增速。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未现明显好转迹象。美国一季度实际GDP环比年率仅为0.5%,为两年来最低水平;欧元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6%,连续第四个季度维持在同一水平;日本经济去年四季度环比年率萎缩1.1%,内阁府今年3月下调了经济评估,为5个月以来首次。俄罗斯、巴西继去年经济大幅萎缩3.7%3.85%,今年经济形势继续恶化,3月失业率同比分别上升8%35%左右。全年看,世界经济复苏仍将乏力,发达经济体有望继续温和复苏,主要新兴经济体仍难以企稳,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仍在3%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改善。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较IMF当前预测可能更加疲弱,2016~2021年的增长曲线可能更加平缓。

 

发改委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世界经济将持续弱增长态势
发布时间:2016-06-20 00:00
信息来源:市审管办 浏览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转折点,世界经济步入深度调整和转型发展期,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交织,新旧动力转换难以无缝接续,经济步入弱复苏小周期。长期看,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五轮长周期的下行阶段,在人口、技术创新和宏观政策等深层因素制约下,供需两侧都受到明显抑制,将在较长时期呈现弱增长态势,总体风险偏于下行。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是第五轮周期从上升阶段(1990—2008年)到下行阶段的转折点,世界经济从危机前近6%的中高速增长转向衰退、萧条和曲折复苏。未来5~10年,人口加速老龄化、通用技术创新难有新突破以及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空间大幅收窄等因素将继续抑制消费、投资和供给,加之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结构性挑战、国际贸易仍将疲软,世界经济预计持续呈现弱增长态势,再次进入上行周期尚需时日。传统动力弱化,新动力尚在培育中,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过渡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世界经济在短中期都将呈现弱复苏态势。

    传统动力弱化。从供给面看,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减弱。信息技术扩散的边际效应递减,通用技术创新未有实质性突破。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廉价劳动力空缺未能有效填补。全球直接投资规模大幅缩减,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绿地投资显著萎缩。全球化逐渐陷入低潮,多哈回合谈判历经15年仅在个别点上取得一些进展,未来在重大问题上很难有所突破。区域贸易协定如雨后春笋,但合作机制和贸易规则的区域化、碎片化会导致其在全球层面上相互冲突、彼此牵制,难以对全球贸易带来有力促进。

    从需求面看,强力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传统大三角关系趋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效应减弱,2002~2008年美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货物进口额增长3.5个百分点,而2011~2014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带动货物进口额增长1.8个百分点;与之相应,中国出口额持续下降,2015年萎缩2.9%。东亚生产网络外需疲软及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导致全球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速大幅放缓,而页岩气革命等大宗商品价格高峰期的新增投资逐渐形成产能,大宗商品供求关系转为宽松,全球原油供需差额由2010年的-40万桶/日迅速回升至2015年的195万桶/日,价格大幅回落,对出口国经济增长形成明显制约。随着大三角关系趋弱,危机前全球贸易量增幅显著高于全球经济增幅的态势发生逆转,2012~2015年全球贸易量年均增长3.1%,低于全球经济年均增幅3.3%。未来看,这一外部需求关系变化仍将持续,一方面给主要制成品和资源产品出口国带来经济带来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对美欧等主要制成品进口国经济带来冲击,这种负反馈效应将弱化世界经济复苏力度。根据IMF预测,2016~2021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量年均增速仅为3.62%,远低于2002~20077.6%的年均增速,低迷的国际贸易反映出全球需求乏力,预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很快。

    新动力尚在培育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逐渐意识到世界经济面临长期维持低增长的平庸时代的威胁(IMF,加快推进结构性调整,培育经济增长内生新动力。美国通过私人部门持续去杠杆、重振制造业、促进出口等加快调整过度依赖消费和负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发展方式。欧元区通过降低政府负债水平、金融监管一体化建设、容克投资计划等,努力解决高福利社会带来的创新不足、劳动力市场僵化、基础设施陈旧、欧元区经货联盟缺陷等结构性问题。日本安倍政府提出涵盖劳动力市场、放松管制、企业部门、贸易、金融部门、工资政策等广泛内容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旨在激发市场活力,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实现振兴。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制定规划和战略着力解决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业结构单一等结构性问题,如印度莫迪新政2014年)、沙特阿拉伯沙特视野2030”2016年)等。中国也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长期看,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并推动形成更平衡、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全球新供需格局,是支撑全球经济实现长期强劲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出路。但新动力培育尚需时日,在新旧动力转换接续期间,财政紧缩、去杠杆、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适度放缓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等结构性改革举措将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拉低全球经济增速。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未现明显好转迹象。美国一季度实际GDP环比年率仅为0.5%,为两年来最低水平;欧元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6%,连续第四个季度维持在同一水平;日本经济去年四季度环比年率萎缩1.1%,内阁府今年3月下调了经济评估,为5个月以来首次。俄罗斯、巴西继去年经济大幅萎缩3.7%3.85%,今年经济形势继续恶化,3月失业率同比分别上升8%35%左右。全年看,世界经济复苏仍将乏力,发达经济体有望继续温和复苏,主要新兴经济体仍难以企稳,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仍在3%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改善。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较IMF当前预测可能更加疲弱,2016~2021年的增长曲线可能更加平缓。

 

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