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西湖区三墩镇政府组织实施的西行桥70号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顺利竣工。西行桥70号又名“集研堂”,位于三墩镇南阳坝社区,坐北朝南,属于典型的四合院风格中式建筑,木结构,硬山顶。进门为天井,两侧厢房,主屋面阔三开间,前有屋廊,整体建筑近一百平方米。主屋外廊上的梁、枋、牛腿,房屋内部鹤顶轩檐廊均雕饰精致,具有显著艺术价值,于2011年列入第六批杭州市历史建筑名录。
风貌修缮前
风貌修缮后
“集研堂”建于明嘉靖年间,民国时期作为当时三墩镇最大的地主朱阿永主持的“佃主会馆”,专门研究秋收交租的问题。平时是关门的,在每年秋收之前,由朱阿永召集一些地主(即佃主)在此开会讨论,根据一年的收成情况确定收租比例,因此称为“集研堂”。
屋架修缮前
屋架修缮后
民国时期三墩的油坊、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都很发达,“集研堂”见证了这些手工业的兴旺与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南阳坝村集体养蚕的地方,大厅做过当年的学校礼堂。因此,“集研堂”亲历了三墩地区发展变迁历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科研价值。
构件修缮前
构件修缮后
由于年久失修,该建筑列入保护名录时就破损严重,屋面大面积缺失,大木作坍塌严重。为保障历史建筑安全,延续历史建筑的功能,三墩镇政府于2018年正式启动西行桥70号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聘请多位专家,选择专业的古建筑修缮设计单位,现场勘察、研究并制定修缮计划,根据“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开展修缮工程,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建筑原风貌。本次修缮主要以抢救性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原有院落格局、外部风貌、主体结构为主,并对鹤顶轩檐廊、雕花梁枋、牛腿等特色构建进行重点修复,对破损、缺失部分按原样进行补配。通过此次保护修缮,使这一历史建筑得到保护和生命的延续,不仅传承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重拾尊严、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