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名利也好,政声也好,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有什么可以历经岁月流转而更加熠熠生辉呢?山西右玉县的故事给出了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右玉“十里不见人,百里不见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刚刚上任,铺天盖地的狂风挟带着黄沙就给了他一份特殊的“见面礼”。在认识到右玉县自然环境的恶劣之后,张荣怀就挎着背包,带着炒面,手里拿着军事地图,开始了对右玉全境的徒步考察。两个月的时间里,张荣怀走遍了右玉300多个大小村庄、上千道沟梁河汊,并由此提出了“人要在右玉生存,树要在右玉扎根”的响亮口号,确立了在右玉县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蓝图。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接续奋斗,组织万人植树大会战,他脸膛晒得和群众一样黑,手上一样全是血泡,老百姓直接叫他“植树书记”。接下来的历任书记,从“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到“在右玉工作了12年,就种了12年的树”,始终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物换星移,县委班子不知道换了多少届,但是植树造林的蓝图始终未变,终于,右玉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真正的“塞上绿洲”。右玉的故事,引导着党员干部思考与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关系,明白干事创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这样的政绩观是一种可贵政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