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创新举措再获点赞!
发布日期: 2024- 11- 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市审管办

编者按:《公共采购》杂志2024年第10期对我市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与提升工作阶段性成果进行了专篇刊发,并将我市小额项目规范管理工作成果作为改革创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进行了刊发推介。

改革创新 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节选)

杭州市聚焦小额项目,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管理更优更规范。一是按照“全市域覆盖、全类型归集、全链条管理”的目标,打造“1+5”小额项目规范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小额项目管理从“标中”延伸至“标前”“标后”,构建纵向贯通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横向覆盖教育、卫健、国资等重点领域的小额项目综合管理体系。二是开发建设小额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将实现全市域小额项目全链条数智闭环管理。同时,持续完善“全市小额公共资源交易专题库”,升级数据目录和数据规范,全面定义工程、货物、服务、产权四类项目737类信息,已累计归集数据1013万条。三是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创新诸多小额项目管理举措。上城区牵头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限额以下工程交易市级地方标准,临平区创新构建了小额建设工程项目“信用+”全链条监管模式,富阳区探索构建了小额项目市场主体诚信评分指标体系,滨江区建设了“易滨通”平台,萧山区开辟了限额以下工程交易增值服务专区,为构建全市小额项目全生命周期智慧化闭环管理新格局做了有效探索。

杭州:重拳出击抓整治 更严有力更规范

今年以来,杭州市扎实推进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聚焦行业内部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由市审管办(市公资办)牵头统筹17个市级部门和13个区、县(市)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了新一轮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与提升行动,以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凝聚治理合力,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标准不断升级,数智应用不断创新,震慑效应不断扩大。相关成果被浙江省委改革办《竞跑者》刊发推广3次,并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地方“好经验、好做法、好建议”的典型做了编发推介。

联动打击,高压震慑,持续推进惩处更严更有力

完善打击机制,深化以打促治。杭州市强化“行刑纪”衔接机制,制定《关于联动加强招投标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打击工作的若干举措》,明确了11条具体举措,推动纪检监察、行政监管、综合执法、刑事司法紧密协同,实现案件线索接收、办理、移送、回流、处置全流程闭环。

强化联合治理,形成强大震慑。杭州市常态化开展纪委监委、公检法、综合执法多部门联合打击、集中收网行动,持续释放严厉打击、动辄得咎的鲜明信号。坚持全面起底“线索”、找准治理“靶标”、挖掘“案中案”,凡是招投标线索都要提级审核,凡是立案件都要筛查涉招标投标情况,坚决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今年以来,全市查处了一大批招投标领域违法违纪案件,形成了强大社会震慑效应。

主动改革创新,优化治理方式。杭州市一方面,推进EPC项目专项整治。研究制定护航政府投资EPC项目监督治理《实操指引》,清单式呈现“监督谁、监督什么、谁来监督、怎么监督”,尽力消除EPC项目全过程风险隐患。开展2021—2023年依法必须招标EPC模式建设项目检查,自查、抽查项目705个,督促落实38项整改提示。另一方面,持续探索大数据监督模式。在滨江区建设招投标智慧监督AI实验室,汇集全省及部分国家部委相关数据1.1亿条,促进协同治理。

突显数智,全链覆盖,有效推进监管更实更全面

降低风险,严控事前关。杭州市打造招投标公权力大数据监督预警应用,已排查红色预警信息297条,查实44条,监督成效全省领先。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招投标领域失信黑名单联动监管库,实现7大类196万余条黑名单数据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搭建投标人信用风险预警组件,累计提示黑名单企业3270家次,其中81.90%的企业放弃投标,38.04%的企业经提示通过整改和修复退出黑名单,提升参标企业质量。拓展招标资质资格“智慧报建”,实现核验环节“流转快、分析准、可追溯”,有效推动标前管理降风险、提质效。

数智赋能,把好事中关。杭州市深入推进电子招投标应用,在国内首个实现全流程全行业贯通使用全国CA互认,升级开标云直播和远程异地评标应用,形成投标“零跑腿”、开标“云见面”、评标“线上联”的数智交易体系。开展“评定分离”综合试点改革,进一步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已试点项目521个。深化招标造价行业人员信用管理体系,推进“天秤码”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应用,已实现8990名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信用水平“绿黄红三色”和“3A级”可视化管理。

强化监管,守牢事后关。杭州市建设以“阳光交易”智管系统为总领,接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清廉杭州”2个平台以及N个招投标行业监管系统的“1+2+N”系统矩阵,推动监管模式从传统现场升级为全程线上。以六大领域1220万条流程数据为基础,搭建智慧预警模型,为行业监管、纪委、公安等部门动态提供招标人异常关联、投标人抱团等违法违规行为线索源,已提供数据线索21次,涉及数据量超375万条。

聚焦小额,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管理更优更规范

统筹规划,建章立制。杭州市按照“全市域覆盖、全类型归集、全链条管理”的目标,打造“1+5”小额项目规范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小额项目管理从“标中”延伸至“标前”“标后”,构建纵向贯通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横向覆盖教育、卫健、国资等重点领域的小额项目综合管理体系。

建设平台,一库纳管。杭州市开发建设小额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将实现全市域小额项目全链条数智闭环管理。同时,持续完善“全市小额公共资源交易专题库”,升级数据目录和数据规范,全面定义工程、货物、服务、产权四类项目737类信息,已累计归集数据1013万条。

区县合力,积极创新。杭州市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创新诸多小额项目管理举措。上城区牵头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限额以下工程交易市级地方标准,临平区创新构建了小额建设工程项目“信用+”全链条监管模式,富阳区探索构建了小额项目市场主体诚信评分指标体系,滨江区建设了“易滨通”平台,萧山区开辟了限额以下工程交易增值服务专区,为构建全市小额项目全生命周期智慧化闭环管理新格局作了有效探索。

杭州市在招投标领域的这一系列重拳出击与创新举措,不仅彰显了其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示范。通过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数智化监管体系,杭州市不仅有效降低了招投标领域的风险,还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与透明度,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尤为重要的是,杭州市在推进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发挥各区县、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良好工作格局。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不仅确保了各项改革举措的顺利实施,也极大地提升了治理效能。

杭州市接下来将继续秉持创新引领、数智赋能的理念,不断深化招投标领域的改革与探索。相信在杭州市的不懈努力与持续推进下,其招投标领域将呈现出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同时,杭州市的成功经验也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借鉴与启示,共同推动我国招投标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创新举措再获点赞!
发布时间:2024-11-26 10:42
信息来源:市审管办 浏览量:

编者按:《公共采购》杂志2024年第10期对我市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与提升工作阶段性成果进行了专篇刊发,并将我市小额项目规范管理工作成果作为改革创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进行了刊发推介。

改革创新 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节选)

杭州市聚焦小额项目,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管理更优更规范。一是按照“全市域覆盖、全类型归集、全链条管理”的目标,打造“1+5”小额项目规范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小额项目管理从“标中”延伸至“标前”“标后”,构建纵向贯通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横向覆盖教育、卫健、国资等重点领域的小额项目综合管理体系。二是开发建设小额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将实现全市域小额项目全链条数智闭环管理。同时,持续完善“全市小额公共资源交易专题库”,升级数据目录和数据规范,全面定义工程、货物、服务、产权四类项目737类信息,已累计归集数据1013万条。三是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创新诸多小额项目管理举措。上城区牵头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限额以下工程交易市级地方标准,临平区创新构建了小额建设工程项目“信用+”全链条监管模式,富阳区探索构建了小额项目市场主体诚信评分指标体系,滨江区建设了“易滨通”平台,萧山区开辟了限额以下工程交易增值服务专区,为构建全市小额项目全生命周期智慧化闭环管理新格局做了有效探索。

杭州:重拳出击抓整治 更严有力更规范

今年以来,杭州市扎实推进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聚焦行业内部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由市审管办(市公资办)牵头统筹17个市级部门和13个区、县(市)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了新一轮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与提升行动,以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凝聚治理合力,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标准不断升级,数智应用不断创新,震慑效应不断扩大。相关成果被浙江省委改革办《竞跑者》刊发推广3次,并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地方“好经验、好做法、好建议”的典型做了编发推介。

联动打击,高压震慑,持续推进惩处更严更有力

完善打击机制,深化以打促治。杭州市强化“行刑纪”衔接机制,制定《关于联动加强招投标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打击工作的若干举措》,明确了11条具体举措,推动纪检监察、行政监管、综合执法、刑事司法紧密协同,实现案件线索接收、办理、移送、回流、处置全流程闭环。

强化联合治理,形成强大震慑。杭州市常态化开展纪委监委、公检法、综合执法多部门联合打击、集中收网行动,持续释放严厉打击、动辄得咎的鲜明信号。坚持全面起底“线索”、找准治理“靶标”、挖掘“案中案”,凡是招投标线索都要提级审核,凡是立案件都要筛查涉招标投标情况,坚决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今年以来,全市查处了一大批招投标领域违法违纪案件,形成了强大社会震慑效应。

主动改革创新,优化治理方式。杭州市一方面,推进EPC项目专项整治。研究制定护航政府投资EPC项目监督治理《实操指引》,清单式呈现“监督谁、监督什么、谁来监督、怎么监督”,尽力消除EPC项目全过程风险隐患。开展2021—2023年依法必须招标EPC模式建设项目检查,自查、抽查项目705个,督促落实38项整改提示。另一方面,持续探索大数据监督模式。在滨江区建设招投标智慧监督AI实验室,汇集全省及部分国家部委相关数据1.1亿条,促进协同治理。

突显数智,全链覆盖,有效推进监管更实更全面

降低风险,严控事前关。杭州市打造招投标公权力大数据监督预警应用,已排查红色预警信息297条,查实44条,监督成效全省领先。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招投标领域失信黑名单联动监管库,实现7大类196万余条黑名单数据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搭建投标人信用风险预警组件,累计提示黑名单企业3270家次,其中81.90%的企业放弃投标,38.04%的企业经提示通过整改和修复退出黑名单,提升参标企业质量。拓展招标资质资格“智慧报建”,实现核验环节“流转快、分析准、可追溯”,有效推动标前管理降风险、提质效。

数智赋能,把好事中关。杭州市深入推进电子招投标应用,在国内首个实现全流程全行业贯通使用全国CA互认,升级开标云直播和远程异地评标应用,形成投标“零跑腿”、开标“云见面”、评标“线上联”的数智交易体系。开展“评定分离”综合试点改革,进一步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已试点项目521个。深化招标造价行业人员信用管理体系,推进“天秤码”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应用,已实现8990名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信用水平“绿黄红三色”和“3A级”可视化管理。

强化监管,守牢事后关。杭州市建设以“阳光交易”智管系统为总领,接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清廉杭州”2个平台以及N个招投标行业监管系统的“1+2+N”系统矩阵,推动监管模式从传统现场升级为全程线上。以六大领域1220万条流程数据为基础,搭建智慧预警模型,为行业监管、纪委、公安等部门动态提供招标人异常关联、投标人抱团等违法违规行为线索源,已提供数据线索21次,涉及数据量超375万条。

聚焦小额,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管理更优更规范

统筹规划,建章立制。杭州市按照“全市域覆盖、全类型归集、全链条管理”的目标,打造“1+5”小额项目规范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小额项目管理从“标中”延伸至“标前”“标后”,构建纵向贯通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横向覆盖教育、卫健、国资等重点领域的小额项目综合管理体系。

建设平台,一库纳管。杭州市开发建设小额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将实现全市域小额项目全链条数智闭环管理。同时,持续完善“全市小额公共资源交易专题库”,升级数据目录和数据规范,全面定义工程、货物、服务、产权四类项目737类信息,已累计归集数据1013万条。

区县合力,积极创新。杭州市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创新诸多小额项目管理举措。上城区牵头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限额以下工程交易市级地方标准,临平区创新构建了小额建设工程项目“信用+”全链条监管模式,富阳区探索构建了小额项目市场主体诚信评分指标体系,滨江区建设了“易滨通”平台,萧山区开辟了限额以下工程交易增值服务专区,为构建全市小额项目全生命周期智慧化闭环管理新格局作了有效探索。

杭州市在招投标领域的这一系列重拳出击与创新举措,不仅彰显了其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示范。通过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数智化监管体系,杭州市不仅有效降低了招投标领域的风险,还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与透明度,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尤为重要的是,杭州市在推进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发挥各区县、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良好工作格局。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不仅确保了各项改革举措的顺利实施,也极大地提升了治理效能。

杭州市接下来将继续秉持创新引领、数智赋能的理念,不断深化招投标领域的改革与探索。相信在杭州市的不懈努力与持续推进下,其招投标领域将呈现出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同时,杭州市的成功经验也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借鉴与启示,共同推动我国招投标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